看到恐怖电影,你是不是真害怕?
今年 TED 大会现场,神经科学家波比·克伦(Poppy Crum)在大屏幕上放了段窗户上出现鬼影的片段。现场你能看到有人倒吸一口气,有人看上去镇定自若。
但克伦不需要看观众表情也有准确的答案。大屏幕上,一组可视化的数据发生了剧烈变化。会场里的四台二氧化碳仪在过去一个小时里默默记录着剧场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要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哪怕你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还是会留下踪迹。
这是克伦准备的一系列传感器中的一部分。能帮助监控到情绪的传感器太多了:热成像摄像头可以检测到脸部温度的变化、麦克风可以捕捉你用词的变化、普通摄像头可以捕捉到你的眼部运动。
单个传感器记录具体一个人的情绪变化都不够准确,比如测谎仪是可以被骗过的,但当多个传感器一起工作的时候,就难了很多。
克伦是杜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对于广告业和杜比所在的音频器材生意来说,以可以量化的方法检测情绪是基本工作。尼尔森之类的广告咨询公司通过检测人的反应,判断广告效果好不好,具体哪一秒好、哪一秒不够好。而杜比在向影院推销自己的 Atmos 全景声技术的时候,通过类似的技术、用量化数据证明更好的音效更吸引观众。这些数据,被测试对象的主观反应不够可靠。
但此前检测情绪需要在头上、身上装一堆设备。比如去年早些时候,杜比实验室展示的还是一个人坐着,头戴脑波检测贴片、心跳检测仪、Galvanic 皮肤检测仪。
你很难在一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知道他的情绪变化。
“如果是一年半之前你问我,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消费设备上实现脑波检测一样的效果,我觉得这还非常遥远。”克伦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说道,“但现在没这么远了,而且进展越来越快。原因在于我们不需要一个特别精确的传感器,因为有很多便宜的传感器可以把数据综合在一起。这些传感器,每一个都不需要绝对精确”
这里的进展更多还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己在海量数据里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克伦认为这些进展会有一些好的用途,比如医院可以更有效监测糖尿病之类的病症,在病患自己能发现症状之前,传感器的组合就能发现征兆,带来更早的治疗。
但她也认为这会带来风险——公司和政府捕捉人的变化会更容易。不用拿出测谎仪,每一次对话都可以是受访对象毫不知情的审讯。而已经用尽数据,判断你喜欢看什么样的视频或者鸡汤,吸走你时间的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做到更准——不只是知道你点击了什么,还知道你为什么点。
人类虽然很早就能检测脑波,虽然还是无法真正感知大脑在思考什么,脑波变化具体意味着什么。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还是在让人工智能,以及它背后的人越来越清楚另一个人在想什么。演讲结束后,TED 负责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半开玩笑的说肯定有人担心之后政府是不是会用它检测民众,检测具体每个人是不是有什么革命的想法。(真不好说呢)
这样的前景是克伦在 TED 演讲,提醒世界变化的起因。
“同样的技术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我觉得我们也确实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像她说的,“我们需要意识到各种组织、政府能怎样用这些技术,这样才能保护我们。”
现在我们意识到了风险,但可以保护自己么?
题图/TED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